INFORMATION
電商資訊萬億大健康 巨頭爭霸 阿里健康擬募資100億港元再加碼
8月5日,阿里健康(00241.HK)發布公告,擬按每股配售股份20.05港元之配售價配售合共4.99億股新股份,預計籌集所得款項總額將約為100億港元。
根據公告,阿里健康擬將約80%—90%的所得款項凈額用于進一步發展醫藥健康產品全渠道及醫療健康服務業務。
目前,在大健康這個膏腴之地,阿里、騰訊、京東、華為、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搶奪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戰爭背后,是一場關于背景、技術、資本、生態全方面的PK。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態勢下,首次公開募資加碼的阿里健康能否殺出重圍,成為未來健康醫療的寡頭?顯然,為了得出答案,阿里健康的行動步伐加快了起來。
一心布局大健康
“下一個超越我的人,一定出現在健康產業里,中國未來最賺錢的行業是大健康產業。”早在多年前,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就公開表示看好健康醫療并伺機而動。
2014年,《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國內醫藥電商改革迎來拐點。文件指出:“不再限制藥企、藥店之外的主體進入醫療行業,同時允許第三方物流配送企業儲存和配送藥品。”
隨后,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2014年以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人民幣)收購“中信二十一世紀”(主營藥品追溯業務及相關軟件開發),后將其更名為阿里健康,并改換股票簡稱及公司網址,順利借殼,開始了阿里健康板塊的資本運作。
作為阿里巴巴集團“雙H戰略”(Happiness & Health)下的醫療健康領域的旗艦平臺,阿里健康版圖迅速擴大。
對內:阿里健康自2016年開始代管天貓醫藥館,并逐漸納入天貓醫藥館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成人用品、醫療和健康服務等業務。
對外:阿里健康先后投資了華潤萬東萬里云、廣州五千年、安徽華人健康、漱玉平民大藥房、貴州一樹藥業、甘肅德生堂以及兩大體檢巨頭的愛康國賓和美年健康等多家醫藥健康企業。
目前阿里健康已形成以醫藥電商、智慧醫療、互聯網醫療、產品追溯、消費醫療為主的大健康生態系統。
阿里健康大健康生態系統
得益于阿里巴巴電商的基因,阿里健康的醫藥零售業務在公司業務板塊中“挑大梁”。在阿里健康今年5月份披露的財務數據中,財年實現95.97億元營收,其中,醫藥零售(醫藥電商平臺、醫藥電商自營等業務)占比97%左右,是阿里健康的核心盈利來源,而賦能型業務(追溯業務、智慧醫療、互聯網醫療)仍被外界看為是阿里健康的軟肋。
也正是基于此,阿里健康迫切希望在互聯網醫療業務上取得突破。
不缺錢的阿里健康首次公開募資
公告顯示,阿里健康于2020年3月31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為人民幣25.95億元,現金流充裕。
在此基礎上,阿里健康首次宣布公開募資100億港元,加碼互聯網醫療。據悉,本次配售由花旗環球金融有限公司及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主動包銷,如果未達成配售目標,將由上述兩家公司兜底購買。這意味著,阿里健康此次100億港元募資妥妥進袋。
同時,在公告中,阿里健康提到,此次“新冠疫情”凸顯了互聯網診療在公共衛生事件起到的巨大作用,再加上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互聯網醫療推動政策,行業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全新賽道。
資料顯示,在政策的推動以及疫情的催化下,阿里健康的互聯網醫療業務成長速度加快。
萬億大健康,BATJH巨頭爭霸
阿里健康渴望成為一家集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消費醫療等業務于一體、覆蓋整個大健康產業的綜合型醫療平臺。
然而,在大健康這個賽道,互聯網巨頭們誰也不可能坐視對手成為一方霸主。據統計,中國健康服務業2020年將達到 8萬億 規模,龐大的產業前景,巨大的市場需求,互聯網巨頭們早已開始加速搶占。
京東健康一直被視為阿里健康的頭號競爭對手,兩家公司囊括業務及業務模式都極為相似。2019年5月,京東集團宣布正式成立京東健康子集團。京東健康成立初始,便獲得了10億美元的A輪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多時間過去,京東健康已經形成醫藥健康電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智慧解決方案四個業務版塊,涵蓋藥品非藥品零售、藥品批發、在線問診、體檢預約、智慧解決方案等服務。同樣是基因京東的電商基因,京東目前比較成熟的是醫藥電商業務。
據悉,京東健康10億美元融資將也將重點投入智慧醫療。京東同樣渴望實現對藥品全產業鏈、醫療全流程、健康全場景、用戶全生命周期的覆蓋,構建“互聯網+醫療健康”生態,。其發展路徑與業務版圖與阿里極為相似。
如果說支付寶的接口端是阿里健康的優勢陣地,那么騰訊在擁有10用戶的微信九宮格上線醫療健康模塊后,這一優勢不再一家獨大。
騰訊的野心絲毫不亞于阿里,2014年騰訊上線“微信智慧醫院”,并通過“收”、“并”、“投”等方式,先后將丁香園、微醫、好大夫在線等納入版圖。
據易觀分析不完全數據統計,自2014年起截止至2020年5月,騰訊在醫療領域總投資超過240億元人民幣。而在今年,騰訊6億元再投向了老百姓大藥房,通過繁雜而廣泛的投資版圖,騰訊深入覆蓋了醫療資訊服務、醫院管理服務、互聯網醫療平臺、智慧醫療、醫藥研發等眾多醫療健康場景和細分領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騰訊目前在正在憑借著其領先的技術優勢在AI醫療領域不斷深化,未來可能率先爆發。
與阿里、騰訊、京東高調而宏大的布局不同的是,華為的大健康布局從“運動健康”開始逐漸滲透。當然,作為5G先驅的華為,華為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謀劃遠不止于運動健康。早在2016年,華為就發布了《5G的5大行業應用方向白皮書》。其中一項就是5G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包括遠程監控可穿戴醫療、遠程手術、遠程影像會診、遠程醫療、資產監管五大方面。
近兩年,華為再憑借技術優勢,覆蓋了數字醫院、區域醫療信息化和分級診療等業務上。此外,華為還通過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將經營范圍涵蓋了I類、II類和III類醫療器械的銷售,悄悄殺入醫療器械行業。
與華為的“低調進入”不同的是,百度進軍醫療已有十年,在經歷了醫療競價廣告事故,百度飽受詬病,2017年百度移動醫療事業部被整體裁撤。經過兩三年的沉淀,百度正在攜百度健康醫典、互聯網醫院、AI影像、健康管理等業務回歸。
許多業內專家分析,百度的破局之道或許在于其長期布局的AI加持,當然,百度更需要重拾用戶信心。
就像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互聯網醫療大戰似乎總像是一觸即發,但又始終未真正崛起、徹底爆發。如今在疫情的催化、政策的推動下,巨頭們何時將點燃這場戰火,又將如何割據版圖,我們拭目以待。